郁达夫故居

2024-06-27 16:17
地址: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路与市心路交汇处
开放时间:08:30-16:30 

郁达夫故居简介

 
郁达夫故居位于富阳区富春路与市心路交汇处(郁达夫公园内),砖木结构,三开间两层楼房,坐北朝南,郁门“双烈”出征于此,并在这儿度过了他们的童年,现保留着部分烈士的遗物,于1996年12月郁达夫诞辰百年纪念日之际对外开放,是杭州市命名的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之一。郁达夫(1896—1945 ),名文,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反法西斯文化战士,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作家。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(曼陀)留学日本,1922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、武汉大学、中山大学任教外,主要从事文学活动,出版了《沉沦》、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等五百余万字的著作。
 
位于富阳区富春路与市心路交汇处(郁达夫公园内),砖木结构,三开间两层楼房,坐北朝南,郁门“双烈”出征于此,并在这儿度过了他们的童年,现保留着部分烈士的遗物,于1996年12月郁达夫诞辰百年纪念日之际对外开放,是杭州市命名的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之一。
 
郁达夫故居 - 历史遗迹
 
 

风雨茅庐 

地址: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
周二至周六,08:30—12:00,14:00—16:30,周一、周日闭馆
风雨茅庐是郁达夫在杭州的另一处故居,位于杭州市大学路场官弄,属中式花园别墅。 
 
1933年4月,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为躲避国民党迫害,由上海移居杭州,并亲自设计、建造房屋。该建筑于1936年建成,是一幢结合中西建筑风格、清丽典雅的砖木小楼,马君武题名为“风雨茅庐”。 
 
郁达夫在此藏书,曾存有宋、元、明、清之类书约八九千卷,清代诗词集六百余种,英、德、法、日四国文字书籍两万余册。1937年,由于日军入侵,郁达夫一家被迫离开这里。抗战期间,此屋被日军用作马厩,藏书尽毁。郁达夫在杭居留期间写了大量文章,创作了小说《迟暮》。 
 
建筑分为正院与偏院两部分。主入口位于院落西北角,进大门,其左右有五六间平房。过天井,便来到正屋。正屋坐北朝南,一层为砖木结构,清水砖墙体。建筑下面为较高的台基,四周均设水泥台阶,其中东面置两处,其余三面均居中置一处;台基四周壁面设防潮孔。 
 
正屋面阔五间、进深三间,南、东、西三面设回廊,立方木柱,上端饰挂落。明间为客厅,有后轩,南、北立面均设大门供出入。厅左右为卧室,南北均设平窗。建筑东、西立面亦设两樘平窗;歇山式坡屋顶,覆盖灰色洋瓦。 
 
正屋东北角有一排平房,用作厨房。正院与偏院以砖墙相隔,院墙东南角开月洞门以互通。偏院建平屋两间,作为书房和客房。平屋坐北朝南,清水砖墙体,坡屋顶,盖小青瓦。西间内缩成走廊,前置四级水泥台阶。偏院紧贴西面墙体建走廊一道,用以连接月洞门与平屋。院内起假山,林木参差,环境幽雅。 
 
风雨茅庐对纪念郁达夫这位杰出的新文化运动先驱具有重要意义,现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 
 

郁达夫介绍

 
郁达夫(1896—1945 ),名文,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反法西斯文化战士,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作家。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(曼陀)留学日本,1922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、武汉大学、中山大学任教外,主要从事文学活动,出版了《沉沦》、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等五百余万字的著作。曾与郭沫若、成仿吾等创立进步文学团体“创造社”,并与鲁迅合编《奔流》月刊。1930年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,同年又与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。1938年底,应新加坡《星洲日报》社之邀,编辑副刊《晨星》,并被公推为华侨文化界抗敌工作团团长。1942年2月,日军攻占新加坡前夕,与胡愈之等流亡苏门答腊避难,化名赵廉,集资开设赵豫记酒厂,借以掩护抗日文化人士,并营救印尼人民和当地华侨。1945年8月29日,被日军宪兵秘密杀害。1952年12月,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。


上一篇:兴业银行旧址 - 历史遗迹

下一篇: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 - 古韵新潮